学生交流
首页 >> 学生交流 >> 留学心得 >> 正文

为识“庐山”真面目(2012年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交换生梁梦晓)

2015年05月15日 00:00

申请交换学习之初,便耳闻纽卡斯尔大学身为罗素盟校和老牌红砖大学,当属英国教育的典范;申请通过之后,窃以为短短九个月的交换学习时间,占不到她历史的百分之一,我最多只能揩点“百年名校”的油;亲身步入校园,第一感觉倒是“果然是红砖学校”。然而,当我在一栋栋矗立了一个多世纪的教学楼间穿梭了两百多个日夜后,纽卡斯尔大学的百分之一,已足以让我领略她的厚重和魅力。

为识“庐山”需多维

忙完例行的注册登记,课程学习便正式在我初来乍到的好奇和循序渐进的适应中开始了。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纽大的开门大礼——“选课制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无论是先到校、后选课的过程安排,还是学院统一分发的详细的课程介绍;无论是学生选定课程后交由导师签字通过的环节,还是长达两周的换课期限(正式开课后仍可换课),纽大在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又为其学业保驾护航。“万事开头难”,我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在连夜浏览了School of Modern Languages的所有课程介绍后初选了Gender and Media in Modern China;不幸的是,当我进行了一周的学习后发现这门课和我的必修French Level A时间上有冲突,于是我通过向学院申请,把这门课换成了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为什么在英国如此坚持修读有关中国的课程?因为我不远万里来到大不列颠岛的一大原因,就是想了解在西方观念思维里,中国到底是什么模样。我感谢纽大自主宽容、环环相扣的选课制度在保证课程不撞车的情况下,为我专业必修、兴趣选修提供了最完美的保障。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自从我坐在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课程的座位上开始,我便毫不后悔我当初的决定。除了课程本身,讲师Joanne Smith Finley博士也是给我的一大惊喜。我不惊讶于她对当代中国现状的了解和研究,但当她就中国当代社会中城乡移民、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等等错综复杂的课题做出全面的评价,常常给出比中国国内资料更为深刻的分析时,我深感“物超所值”。而当我得知,Joanne博士曾在北京居住了两年、在乌鲁木齐居住了一年半、自本科以来便开始研究中国汉语、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法律后,我深感自己能够在异国他乡,在一位西方权威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祖国的当代国情是一件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

除了讲师,和我一起学习的英国同学们也使我这门课程的修读变得具有更特殊的意义。授课形式,前半个学期以讲师的lecture为主,而后半学期则是每一位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做presentation。我选择了“The ‘White-collar Beauty’ in Reform China”这一主题。在准备过程中,各种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女性白领的报道评论、论文文献的记述分析成了我的第一手资料。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开始独立地借用西方思维方式为切入口,对中国改革时期“白领丽人”这一群体作进一步的观察。在查阅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西方工薪阶层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相对中国更为平等、境况更为良好;而近年来中国白领女性数量增加迅猛、平均学历逐年上升……当我完成了这一主题的内容展示,我发现我不再仅仅关注目标群体本身,还拿其他类似群体作比较,以发现其特殊性和规律性。除了“独立自主”,“互通有无”也是我的一大收获。英国同学们在做presentation时不同的看待问题角度、独特的分析方法、新颖的解决策略,往往能让我对一些主题有豁然开朗之感。这门课教给我的,除了课程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多种角度、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当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时候,我及时地跳了出来,鸟瞰全景,以致尽量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在纽卡市政厅主持2014英格兰东北五校马年春节联欢晚会,与桑德兰市长夫妇合影)

为识“庐山”当自主

说实话,即使是我所认知的纽大教学的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也远远不是这一堂课的描述所能够完全体现出来的。除了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百年教育典范”教给我最多的便是“自主”二字。French Level A,其介绍中写明“Small group teaching 44:00”、“Independent study 156:00”,授课、自学时长比可见一斑。每每一周唯一的法语lecture结束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图书馆借助词典和参考书,对老师的讲课脉络进行梳理,对老师期望传授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加以巩固。也只有在对老师课堂上的“金玉良言”在自习期间进行自我消化的前提下,才能摸得清老师授课的痕迹,跟得住老师的步伐。

“自主”是一个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放任”,而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当然,这得益于英国教育中一脉相承的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视和培养。我总有种被英国女王偏心的错觉,因为一次次机缘巧合让我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教授老师们虽然“耍大牌”露面时间短暂,但他们的e-mail邮箱肯定24小时在线。关于British Culture的论文选题、参考资料,French Level A 中考试重难点等等,我都通过向老师发送邮件得到了及时、圆满的解答。地利——图书馆语言学习中心的一块普通黑板大小的展板联结起整个世界——展板上密密麻麻的“小广告”实则同学们的Tandem Learning Note——公布自己的母语和想要学习的语言以及联系方式,来自地球各处的语言学习者总能得到“非诚勿扰”的配对。我就是在这块“牵线墙”找到了法语搭档,每周一次的碰面让我有机会及时地请教语言点、锻炼口语表达。人和——如果要说交换学习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那一定是我房间对面学习中文的英国室友。我俩语言学习的互补性使得我们的沟通更为主动高效,提问请教、互帮互助绝对是我和室友每天的必修课,而这些交流也使我们结下了特殊而又难得的友谊。

让学生自己来锻炼自己,从中我看到的,是英国教育理念的自信——既能公平地分配给同学们等量的学习机会,又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灵活调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这个世界一流的西方校园里做到了和谐的统一。

为识“庐山”永不懈

对于这一段仅占生命中近百分之一时间的交换学习,我会用两个最朴素的字眼来形容——“值得”。关于中国的课程的学习,让我真正有机会把祖国放到大世界中观察,也让我有机会把自己放到大环境中审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我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事物让视野更开阔、心境更平和,看世界更立体、待生活更乐观。这份意义,我觉得,是比学术知识本身更值得在生命中被纪念的东西。也许,我永远也无法一丝不漏地看清“庐山”的全貌,但交换学习无疑是在我努力观察“庐山”的过程中的最大功臣。因为有方向,学习才会更有效。